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到24日是它的交节时间。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深秋景象已经非常明显,冷空气南下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霜降并不是表示“降霜”,而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一个标志。在这个时节,全国平均而言,昼夜温差达到最大。由于“霜”代表着天冷和昼夜温差变化大,因此这个节气被命名为“霜降”。
在霜降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菊花、吃柿子、登高远眺等习俗。此外,民间还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因此霜降时节也是进补的好时机。
除了以上提到的习俗,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例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饮酒赏菊
在气象学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被称为“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是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因此登高山,赏菊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吃鸭子
在闽南和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有着特别的传统习俗,即进食补品,也称为“贴秋膘”。闽南有一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句话充分表达了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年到了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变得非常受欢迎。
为什么霜降要吃鸭呢?据说这是因为鸭肉有滋阴补血、清热去火的功效。而在闽南和台湾地区,人们普遍认为霜降时节气候转寒,需要补充营养来增强身体御寒的能力。因此,吃鸭肉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
吃牛肉
在广西玉林,居民们习惯在霜降这一天,通过特殊的饮食来补充能量和祈求身体健康。早餐时,他们会吃牛河炒粉,这是一种由粉丝、牛肉、蔬菜等炒制而成的食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午餐或晚餐时,他们会享用牛肉炒萝卜或牛腩煲等菜品。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保持温暖和强健。
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扫墓祭祖
《清通礼》有云:“岁,寒食及霜降节,世人习惯穿上素服,备齐酒馔以及修缮草木的工具,前往墓地,封树剪草,清除荆棘,此所谓扫墓。”此种风俗已传承千载。霜降之际,天寒地冻,民间饮食习俗也各具特色。俗语有云:“补冬不如补霜降。”人们普遍认为,“秋补”比“冬补”更为重要。因此,在霜降时节,民间盛行“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等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