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个节气的斗指方向是西南方,太阳黄经达到150度。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处暑这个节气意味着炎热难耐的天气即将结束,进入尾声阶段。
随着处暑的到来,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逐渐向南撤退,暑意逐渐消退。雷暴活动不如炎夏时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
处暑这个节气与气温变化有关。“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提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耐的天气即将结束,暑气开始消退。这个节气与“三暑”和“三伏”一样,都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在民俗活动方面,处暑期间有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人们会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这些习俗各具特色,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1、吃鸭子
古人对于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个时期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这种传统观念在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比如老北京人在处暑这天会购买处暑百合鸭来享用。而在江苏地区,人们还会将做好的鸭子菜端一碗送给邻居,寓意着“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2、放河灯
河灯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民俗活动,通常在处暑前后进行。人们会在底座上放置灯盏或蜡烛,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这个活动的寓意是悼念逝者,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