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斗指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这个节气的名字意味着开始进入秋天,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代表高温酷热天气,而“三暑”中间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这意味着立秋是暑天和凉天的转折点。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气象条件开始转折,趋于减少或下降。立秋之后,阳气渐收,万物内敛。这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因此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如贴秋膘、咬秋等。
1、啃秋瓜
南方地区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多吃西瓜,以预防秋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形成。据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这一习俗不仅有迎接秋天到来的意义,还有祈求丰收、消暑解渴的作用。在立秋时节,人们会选择口感好、水分充足、营养丰富的西瓜来食用,以表达对这一季节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待。
2、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和肥瘦的关注。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胖瘦是健康的评判标准,因此瘦了需要“补”,而“贴秋膘”就是一种补身的方式。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炖肉、烤肉、炖鸡等,以增加体重和营养摄入,希望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苦夏”。
3、晒秋
晒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的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平地极少,村民们便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等处架晒、挂晒农作物,以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这种农耕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称为“晒秋”。晒秋的特色在于利用秋季丰收的农作物,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等处晾晒,形成一种色彩斑斓、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