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三式—国学公益大讲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文忠三式公益大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二十四节气-清明)
来源: | 作者:文忠三式国学 | 发布时间: 2023-11-09 | 75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明,是春天里最富有生机的节气,象征着大自然的复苏和新生。当斗指乙的时候,太阳会到达黄经15°,这就是清明的标志。清明,是一个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意味着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南方已经呈现出一片气清景明之象,而北方也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渐渐融融。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最常见的是4月5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个特点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紧密相关,常常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进行。同时,清明也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节气的丰富内涵,让这个时节充满了人文和自然的气息。


       在清明时节,气温逐渐转暖,草木开始萌动。此时,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这是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于是人们争相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在这个春耕大忙的季节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清明的习俗


1、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揪着皮绳而迁移的游戏。最早被称为千秋,后来为了避免与皇帝的名字产生冲突,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通常用树桠枝作为支架,再拴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使用两根绳索和踏板的秋千。


2、踏青

       在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清明时节,人们迎来了最佳的春游时机。踏青,又称为春游,古时称为探春、寻春等,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将祭祖扫墓与郊游踏青相结合,既追思先人,又注重健康身心。因此,踏青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非常喜欢的活动。每到清明节,不仅白天可以放风筝,夜晚也可以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一样,被人们称为“神灯”。

       在过去,有的人会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让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做能消除疾病,消除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这种习俗和信仰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4、蒸制蒿饼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节,人们会选择吃一些青色的食物。在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就是制作蒿饼。这种蒿饼类似于江南的青团,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采摘新鲜的蒿嫩芽和糯米一起舂捣,使蒿汁与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再加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为馅料,放入各种花式的木模中,最后用新芦叶垫底放入蒸笼里蒸熟。”

       蒿饼的颜色呈现出翠绿色,还带有植物的清香,它不仅是清明节祭祖的必备食品,也是人们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的美食。此外,在清明节期间,淮扬地区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5、吃青团子

       在清明时节,江南地区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吃青团子。青团子是一种由浆麦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传统食品。

       首先,人们会采摘一些浆麦草,将其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将这种汁液与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形成面团。然后,人们会制作团子的馅心,通常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还会在包馅时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制作团坯后,将它们放入蒸笼中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样,一道美味的青团子就完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6、吃馓子

       在中国南北各地的清明节,有一种传统的食物是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被称为“寒具”。尽管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流行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馓子在汉族地区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的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形状较大,口感粗犷。而南方的馓子则更加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形状较小,口感细腻。无论南北,馓子都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7、采食螺蛳

       在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这个时节的螺蛳还没有开始繁殖,因此最为丰满、肥美,因此民间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螺蛳的食法颇多,可以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以煮熟后挑出螺肉,可以拌、醉、糟、炝,没有不适宜的食法。如果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的美食佳肴。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