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三式—国学公益大讲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文忠三式公益大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二十四节气-惊蛰)
来源: | 作者:文忠三式国学 | 发布时间: 2023-11-09 | 298 次浏览 | 分享到:

       惊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季的开始和自然万物的复苏。在惊蛰时节,随着阳气的上升和气温的回暖,自然界中的生物开始萌发和生长,春雷的乍动和雨水的增多为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紧密相连,惊蛰节气在农耕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深刻反映,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蛰”字意味着“藏伏”,指昆虫们在冬季时藏身于土壤之中;“惊”则意味着“惊醒”,指春雷在天上的响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因此,人们常说“春雷惊百虫”,意指惊蛰时节,春雷的响起惊醒了众多蛰伏于地下过冬的昆虫。


       惊蛰是卯月的起始,而“卯”代表着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在仲春之月,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雷天大壮一卦象征着万物开始萌发生长。


       惊蛰的来临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初动,发声启蛰,万物复苏萌发。这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惊蛰习俗:

1、蒙鼓皮

       惊蛰这个节气与雷声紧密相关。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一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因此,过去人们在惊蛰日有祭祀雷神的习俗。

       在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这表明,惊蛰这个节气不仅与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人类也要顺应天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吃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惊蛰吃梨有着特殊的寓意和科学依据。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具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因此吃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等症状,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此外,惊蛰也是害虫开始活跃的时候,此时吃梨也有着远离害虫、疾病的寓意。因为梨的谐音为“离”,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