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他们会在小木板上敷上一层土,然后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在上面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接着,他们会摆上一些小茅屋、花木等装饰物,将木板做成一个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这被称为“壳板”。
另外,他们还会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们长出敷寸的芽后,再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这被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南方各地,汉族民间也称之为“泡巧”,因为长出的豆芽被称为巧芽,甚至有人以巧芽来代替针,抛在水面乞巧。
此外,他们还会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这被称为“水上浮”。同时,他们还会制作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认为这样可以带来宜子的吉祥,这被称为“化生”。
在七夕节日前,他们还会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6、储七夕水
"七夕水"也被称为"七月七水",被赋予了神奇的功能。据说这种水可以长时间储存而不变质,甚至可以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储存"七夕水"的风俗非常盛行。人们会在初七早晨头遍鸡鸣之后,到井边或河边打水并储藏起来。
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早晨,仙女会下凡洗澡。用仙女洗澡的水可以避邪、治病、延寿。因此,人们会在七夕这天早晨去河边取水,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此外,据说在七夕夜,用7种鲜花泡的七色花水来洗脸,可以让女人更美丽。这种花水是用米兰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种鲜花泡制的。
7、为牛庆生
在过去的传统中,儿童们会在七夕这一天采摘野花,并挂在牛角上,这被称为“贺牛生日”。这个习俗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传说西王母用天河将牛郎和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决定牺牲自己。它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并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这个传说深深打动了人们,他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8、七巧贡案
惠州惠东县的平海古城有着一个独特而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七巧贡案”。这个习俗在七夕节前后尤为盛行,充满了对古老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尊重与热爱。
在平海城内,许多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她们心灵手巧,蕙质兰心,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贡品”。这些贡品各式各样,包括花灯、宫灯、花果、仕女、器物、宫廷、塔楼、插花、图案、刺绣、糖艺、文房四宝以及成套的历史故事人物。每一样都是她们精巧手艺和才华的结晶。
七巧贡案从农历七月初六日晚开始摆设,一直持续至初八日晚。这些贡案通常在家中的前院摆设,供人们欣赏、点评。人们在欣赏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庭幸福的祈愿,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9、染指甲
在中国西南一带,七夕节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染指甲。许多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据说不仅可以保持年轻美丽,而且对于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此外,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和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这与生育信仰密切相关。
10、净水视影
在江苏一带,乞巧活动有个独特的习俗。他们取来净水一碗,放在阳光下曝晒,并让它在露天过夜。接着,他们捡起细草棒,轻轻放在水中,通过观察草棒在水中的影子来预知巧拙。也有一些年青女子会采用小针来验智愚,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11、结红头绳
在七夕节这一特殊日子,家中若有体质较弱的孩子,家长们习惯将红头绳编织成七个结,然后戴在孩子的脖子上,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
12、姑娘洗发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节日里,姑娘们洗发是一种特殊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这天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13、晒书晒衣
在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曝晒书籍和衣物,以避免虫蛀。晒书和晒衣的习俗在汉后逐渐普及全国,各地文化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然而,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少见于史料,但宋代的晒书会引人注目。有关宋代晒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晒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宋代曝书会一般由秘书省主持,由临安府具体承办,时间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潮气很重,晒书在当地是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官方亦然。元代也有晒书之事,但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导致“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
14、结扎巧姑
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七夕节夜晚也有着独特的乞巧活动风俗。妇女们会结扎穿着花衣的草人,称之为“巧姑”。她们不仅供奉瓜果,还种植豆苗和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会端一碗清水,剪下豆苗和青葱,放入水中。她们会通过观察月下投物的影子来占卜自己是否会变得心灵手巧。此外,她们还会进行穿针走线的比赛,展示她们的技艺水平。同时,还会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展示她们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
15、玩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是一种小泥偶,形象多为穿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都有卖磨喝乐的习俗,这些磨喝乐是小塑土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