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三式—国学公益大讲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文忠三式公益大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一)
来源: | 作者:文忠三式国学 | 发布时间: 2023-11-08 | 9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七夕节,又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源于星宿崇拜,七姐诞是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因此得名“七夕”。七夕的传统习俗包括拜祭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以及储存七夕水等。随着历史发展,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并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当代,七夕节更是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爱情的节日。它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时期,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七夕节的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每年七夕都有一个独特的习俗——七夕香桥会。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一个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这就是所谓的“香桥”。香桥的栏杆上会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装点得十分精美。


2、接露水

      在浙江的农村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习俗——用脸盆接露水。这个习俗与七夕节有关,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果将这种露水抹在眼睛上和手上,可以使人眼明手快。


      在七夕的夜晚,人们会在室外放置一个脸盆,用来接取从植物上滴落的露水。当夜幕降临时,孩子们会在月光下聚集在一起,欢快地唱着七夕的歌曲,期待着能够接收到七夕的露水。


      在接收到露水后,人们会将其抹在自己的眼睛上和手上。据说这样做可以带来好运和智慧,使人的眼睛更加明亮,手更加灵巧。这个习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珍视。 


4、斗巧

      七夕斗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进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智慧,以判定谁是斗巧者中的胜者。其中,“卜巧”是判定斗巧者巧拙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指的是女子们比赛穿针,她们会结彩线,并尝试穿过七孔针。比赛的胜负取决于谁穿得更快,赢得比赛的女子被认为乞到了更多的巧。而那些穿得较慢的女子则被称为输巧,她们需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获胜者。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的女子们常常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开襟楼上进行穿七孔针的比赛,人们都习惯于这样做。南朝梁宗谋的《荆楚岁时记》也提到,七月七日这一天,妇女们会搭建彩楼,并在楼外穿七孔针,有时会使用金银愉石作为针。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描述了七夕节时皇宫中的景象:宫中会用锦绸结成楼殿,高达百尺,上面可以站几十个人。他们会摆放瓜果酒炙,设立坐具,用来祭祀牛女二星。宫中的妃嫔们会用九孔针和五色线向月亮穿针,谁能穿过就是得巧之人。他们还会演奏清商之曲,通宵达旦地宴乐。普通的百姓也会效仿这种做法。

元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中提到了一个叫做九引台的乞巧场所。在七夕节的晚上,宫女们会登上九引台,用五彩丝线穿过九尾针。谁先完成就是得巧者,而完成较慢的人则被称为输巧者,他们需要出资赠给得巧者作为礼物。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是一种古老的乞巧方式,其习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描述了这一习俗:“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所记载:“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中也提到:“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历代检验是否巧妙的方法各不相同,南北朝时期是看蜘蛛网的有无,唐朝时期是看蜘蛛网的稀密,宋朝时期则是看蜘蛛网是否圆正。后来的朝代大多遵循唐朝的习俗。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源于穿针乞巧。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天井里准备一只面盆,倒入“鸳鸯水”,即白天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是将河水、井水混合后倒入面盆。这个面盆和水需要露天过夜,经过太阳照射后,水表面会形成薄膜,这时将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会出现针影。

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就代表“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就代表“得巧”。这个习俗是通过观察针影的形状来卜算女子之巧。

      在明清时期,许多文献都记录了这一习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在七夕节的中午或下午,妇女们将面盆里的水拿出来晒太阳,不久后水面上就会生成薄膜,将绣针投进去后,针就会浮在水面上,观察水底针影的形状就可以知道是否“得巧”。

      《直隶志书》中也记载了良乡县(今北京西南)的妇女在七月七日这天以碗装水暴晒于日下,各自投小针于水中,慢慢观察水底日影的形状以卜算女之巧。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中也提到燕都女子在七月七日这天将碗装水暴晒于日下,各自投小针于水中,观察水底针影的形状以卜算女子之巧。


输巧

      输巧是七夕乞巧习俗中的一种,表示在比赛中落后者被称为“输巧”。姑娘们会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孔,如果能一口气穿七枚针孔就被称为巧手,如果穿不到七个针孔就被称为输巧。唐代诗人曾描绘这种场景:“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七夕之后,姑娘们会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是一种古老的游戏,旨在庆祝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称为“相怜爱”,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女性们会一起到闭襟楼上,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这个游戏也被称为“斗巧”,因为参与者们会互相比较各自的技巧和智慧,看谁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穿针的任务。

在游戏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准备一根绣花针和一缕丝线,然后将丝线穿过针孔。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精细的操作,因为线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而且要避免线头打结。如果成功地穿好了七根针,就可以得到“巧者”的称号,并有机会向其他参与者发起挑战。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