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人们认为,天地是生命的根本,而先祖是人类的根本,因此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祖先的庇护和保佑。
在端午节,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祭祖。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上巳节”,当时人们会在这一天去河边祭祖,以示孝敬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在祭祖时,人们会在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纸钱、食物等物品,并磕头作揖,祈求祖先的保佑。同时,也会燃香、烧纸钱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孝心。此外,还会在祖先的坟墓上插上艾草、菖蒲等植物,以示驱邪避凶。
通过祭祖这个习俗,人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可以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同时,这个习俗也可以促进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增强家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3、画额
在端午节,人们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驱避毒虫。这种习俗的典型做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方面,借助雄黄来驱赶毒虫;另一方面,借助猛虎(“王”字的形状与虎的额纹相似,而虎又是兽中之王)来镇邪。除了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也可涂抹其他地方,用意都是一样的。
在山西的《河曲县志》中也有记载:“端午节,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这里的人们在端午节时也会涂抹雄黄酒在小儿的额头和手脚心,寓意可以驱邪避病、延年益寿。
14、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活动,人们会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点燃后产生薄烟。这种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具有消毒空气、驱赶蚊虫的作用,令人们感到神清气爽。在民间,薰苍术的习俗被广泛应用于消毒空气、驱赶蚊虫,特别是在夏季传染病高发期,人们会在家中薰苍术,以保持空气清新、卫生。
15、挑端午担
在宁波的旧习俗中,毛脚女婿(即未婚夫)需要在端午节这一天挑着“端午担”送到女方家。这个“端午担”通常由四色或八色的物品组成,其中黄鱼要成双摆放。按照礼节,女方的父母会把一部分“节货”(即端午担中的物品)作为“回礼货”送还给女婿家。这个习俗是表达对女婿的尊重和感激,也是对未来女婿的一种考验和展示。
16、躲端午
“躲端午”是一种地方民俗,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它又被称为“躲端五”,是旧时中国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的习俗。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来避免不祥的影响。
根据历史记载,已婚女性需要被接回娘家躲避端午节的习俗,称为“躲端午”。《嘉靖隆庆志》和《滦州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已婚女性在这个月需要被迎回娘家过节。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女性和家庭的重视,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此外,“躲端午”也是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在古代社会,女性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个习俗则体现了对于女性的保护和尊重,让她们在特定的时间里得到额外的关注和照顾。
17、避五毒
在古代北方,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被称为“毒月”、“恶月”。这是因为五月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因此形成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的时刻,需要用各种方法来预防五毒之害。其中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这样毒物就被认为是被刺死了,不能再横行霸道。此外,民间还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图案,在饼上缀五毒图案,都含有驱除之意。
18、采药、制凉茶
端午节采药习俗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之一。端午阳气旺盛,被认为是草木药性最强的一天,因此端午成为了采药的最佳时期。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开始在端午采药,并且逐渐形成了多种与采药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例如,人们相信在端午采收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能够治愈各种疾病。同时,在民间还流行着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的习俗,这些花草包括艾草、菖蒲、兰草等等,它们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采药习俗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许多人也常常会去野外采集各种草药,用于治疗疾病或作为防疫措施。
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认为端午或这天午时是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之时,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因此,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19、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荆楚的岁时记中,人们饮用蒲酒、雄黄、朱砂酒,并以酒喷洒驱邪。文中记载:“将菖蒲或雕刻或研磨成屑,与冷酒一起饮用。”蒲酒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口感清爽。后来,人们在酒中加入了雄黄、朱砂等成分。明朝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中提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将酒染在额头、胸部、手足心,可避免被毒蛇咬伤。同时,也有人将酒洒在墙壁、门窗上,以避免毒虫的侵扰。这种习俗流传较广。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将它们浸泡在酒中,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地方。此外,人们还会用酒涂抹小儿耳鼻、肚脐,以驱赶毒虫。
20、端午雨
在中国的南方,端午节如果下雨,人们称之为“龙舟水”和“端阳水”。他们相信,这种雨水能够驱散不好的运气,带来好运。而在中国的北方,人们则认为,如果端午节这天没有下雨,那么这一年将是丰收的年份;反之,如果端午节下雨,那么这一年将会有很多疾病。这种信仰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引用了《提要录》的话:“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同时,许月卿在《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的自注中也提到:“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代的赵怀玉在诗注中也引用了“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21、跳钟馗
跳钟馗是一种源自北宋的民间舞蹈,也被称为“嬉钟馗”。它是古徽州传统民俗表演中遗存下来的,包括《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表演内容。跳钟馗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被视为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节跳钟馗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22、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端午节时人们会外出寻找奇花异草,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这种游戏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它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在汉代以前,斗草之戏尚未出现(《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而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23、打马球
马球是一项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竞技活动,古称击鞠。在中国北方,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射柳和打马球等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