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包括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这些习俗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1、扒龙舟
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明自己是“龙种”的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在这个仪式中,他们会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它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也是一种遗俗。先民们将黄道附近的星宿分为28星宿,分为四组,每组有七个星宿。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在端午这天,东方龙星正好到达最南边的最中的位置。由于先民们信奉天文,他们自然会在这个日子进行祭祀。这可能就是龙舟竞渡的来源。
它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的形式。龙舟竞渡通常分为几个阶段,包括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在龙舟竞渡之前,通常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龙的敬意和祈求。在端午节前,人们会选择一个吉日,将龙舟从水下起出,然后祭过神后,安装龙头和龙尾,准备参加竞渡。而在闽、台等地区,人们则会前往妈祖庙祭拜,以祈求福佑、风调雨顺、驱邪除灾、事事如意。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非常严肃,充满了敬畏和虔诚。他们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表达对龙神的信仰和崇敬,同时祈求龙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2、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历史悠久,其中插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艾草,以禳毒气,因为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能够驱病、防蚊、辟邪。五月是艾草含艾油最多的时期,此时功效最好,因此人们争相采艾。艾草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可以制作艾绒治病、灸穴,还可以驱虫。由于艾草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使得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争相采摘和悬挂艾草,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被广泛使用,不仅因为它们具有芳香和药用价值,还因为它们具有驱蚊蝇、虫蚁和净化空气的作用。人们通常会将艾草和菖蒲的叶片挂在门上,以驱赶蚊虫和防止疾病的传播。关于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这主要是因为艾草具备医药功能而来。例如,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这说明人们相信将艾草制成的人形挂在门上可以驱邪辟邪,预防疾病。
3、端午食粽
粽子,又称“粽籺”,是一种以糯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它的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做粽,称“角黍”。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风味和特色。
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口味,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使得粽子的口味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粽子通常以糯米、豆沙、芝麻等为馅料,口感甜美;而在北方地区,粽子则以糯米、肉、蛋等为馅料,口感咸鲜。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这个习俗不仅在中国盛行,还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放纸鸢
纸鸢是一种传统的飞行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然后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纸鸢是一种有趣的玩具,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和快乐。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寓意着将厄运和不好的东西放飞,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纸鸢,如蝴蝶、蜻蜓、龙、凤等等。放纸鸢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人们相信放纸鸢可以放飞烦恼、释放压力,同时也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
5、洗草药水
草药水,也称为沐兰汤,是古籍中记载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同时也具有去邪气的功效。在端午日这一天,人们会采摘草药,并煮成药水用来沐浴,以达到治疗效果。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因此在这个时候采摘草药能够获得最好的药效。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草药水在端午期间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个习俗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至今。
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年的《大戴礼记》中,但当时的兰并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这个习俗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在广东地区,儿童会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而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称为洗龙舟水,寓意着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人们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6、拴五色丝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端午节时,人们会用五色丝线系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腕上,以驱邪避祟,这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
五色丝线也被称为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寓意着吉祥和祈福的象征。这些饰物制作精美,形式各异,如长命缕和长命锁通常是用五色丝线编成的绳状物,上面挂着各种吉祥图案和饰物,寓意着祝福孩子健康成长、长寿安康。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不仅要系上五色丝线,还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彩色的线绳。传统习俗认为,这些线绳可以驱邪避祟,保护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同时,这些线绳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祝福和祈愿,寓意着他们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此外,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人们会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这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去除邪祟、攘灾异的方法,会带来一年的好运。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信仰,也是对自然的一种祈求和感恩。
7、打午时水
午时水,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称呼,实际上是指在端午节这一天的午时,从井里提取的清水。这个传统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流传已久,被视为大吉之水,因为午时正值太阳最猛烈的时刻,阳上加阳,所以又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的美称。
古人认为,午时水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神奇效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午时水泡茶酿酒,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据说长期饮用甚至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有谚语说:“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这些传统习俗虽然看似神秘,但却体现了古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
8、铸阳燧
古人深信,在午月午日午时,三重之火汇聚,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此时,以火克金是最理想的熔金铸镜时刻。铸成的铜镜拥有神奇的力量,被视为辟邪的神器。东汉王充的《论衡》也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在南方沿海地区,佩戴银制小镜子等饰物已成为孩子们辟邪的习俗。新建的寺庙道观,屋脊正中也常装饰着铜镜。现代小区的新建筑门、窗上方,也常常悬挂着镜子,这些都是用于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
9、浸龙舟水
在小满至夏至期间,中国南方地区会迎来一段持续的强降水天气,被称为“龙舟水”。这个时期的降水常常是大范围的、持续的,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在华南地区,人们通常会利用这个时机进行浸龙舟水的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之物,也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当苍龙七宿飞升正南中天时,仲夏期间便来临了。《易经·乾卦》爻辞中曰:“飞龙在天”,象征着龙在天空中飞翔,行云布雨。因此,在仲夏端午前后,当南方暖湿气流活跃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时,便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认为龙舟水寓意吉祥,浸龙舟水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在江河水位迅速上涨时,人们会聚集在河边或湖边,观看龙舟比赛和浸龙舟水的活动。
10、佩豆娘
在古代,端五节(即端午节)是女人们头戴各种头饰的重要节日。这些头饰通常由鲜花、彩线、丝绒等制成,具有非常精细和漂亮的工艺。其中,一种叫做“健人”的头饰,常见于江南地区的妇女,是端午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健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源于古代的步摇。步摇是一种古代女性头饰,通常由金属或玉石制成,设计精美,随着女子走路的步伐摇曳生姿,因此得名“步摇”。另一种说法是,“健人”是艾人的别样形式。艾人是端午节期间人们插在门上的一种由艾草制成的人形玩偶,有驱邪避疫的含义。
11、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这是一种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的传统习俗。午饭后,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午时符”。这种符是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制成的,上面用朱砂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
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植物,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驱邪避凶,迎接好运,保佑家人的平安健康。
这个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袭着,虽然现代的人们可能已经不太清楚它的具体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但这种文化和信仰的传承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