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代,上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天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称为“祓禊”。虽然这个节日的历史悠久,但关于它的具体记载并不多。
“上巳”一词最早被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笄礼——通常会举行。女儿们会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这种习俗也传入了日本,在日本又叫“雏祭”。
三月三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根据《诗经》的记载,三月三情人节比西方的情人节早了1000年。在先秦以后,这个节日在各代传承开来,到了唐朝,杜甫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是将这个节日的美丽风情推向了高潮。
然而,自宋朝以后,理学盛行,礼教变得严格,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这个节日里曾经存在的浪漫情爱、美好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此外,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这是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中的描述显示了当时人们在溱水和洧水边游玩,人数众多,氛围欢乐。男女之间互相欣赏,甚至赠以勺药作为定情信物。
上巳节的传说
上巳节起源是一个与兰汤辟邪相关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使用兰草作为灵物,进行斋戒和沐浴,以驱除邪气和迎接好运。
兰汤沐浴和祓禊虽然都是沐浴方式,但它们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兰汤沐浴是个人的行为,可以在室内进行,并且可以随时实施。而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须在河滨举行,并且必须定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