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7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小暑节气来临。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会迎来高温潮湿的天气,但还未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不过,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因此民间形容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对于农作物而言,这种高温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它们的生长。
小暑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并未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相反,这个时节对于农作物来讲是有利的,因为雨热同期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在这个时节,中国多地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在这个时节,民间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传统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愿、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夏季时令食物的热爱。
在小暑这个时节,中国南方民间有“食新”的习俗。人们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以此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中国北方地区,小暑时节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在小暑这个季节里,人们的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作为一种开胃解馋的食物,正好可以缓解这种苦夏之苦。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
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卫生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