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三式—国学公益大讲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文忠三式公益大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二十四节气-大寒)
来源: | 作者:文忠三式国学 | 发布时间: 2023-11-09 | 281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寒是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达300°。大寒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而大寒则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通常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有许多重要的民俗传统,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祭灶和尾牙祭等。尾牙祭是每年年底的一种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拜祭土地公,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收。在完成祭拜后,全家会坐在一起享用“尾牙”餐。此外,流行的年尾“年会”也是“尾牙祭”的遗俗之一。


       在农业生产方面,大寒时节要注意冷暖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年份、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以避免损失。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气温持续降低,这段时间田地通常被冰雪覆盖,无法进行农事活动;而在南方地区,虽然地里没有冻结,但仍可进行农事活动。因此,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气温走势,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并确保丰收。


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通常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这个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准备年货,因为春节即将到来。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在这个时期,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包括“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食糯”,即在大寒节气这一天,古人普遍流行食用糯米制作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食用糯米食物可以起到暖身、补益身体的作用。   


       “纵饮”是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在东汉时期,蔡邕的《独断》中就有提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这说明在古代,大寒节气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宴会,纵情喝酒,享受美食和欢乐。  

 

       “除尘”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清洁习俗,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四进行。在这一天,人们会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和垃圾,以祈求来年顺利和平安。在进行除尘时,人们通常会特别注意避免言语交谈,因为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此外,他们还会注重保持安静,以免打扰到神灵或祖先的休息。除了祭灶日之外,除尘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家庭仪式,旨在清除旧年的晦气和不祥之气,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幸福。   


       “糊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指用新纸裱糊窗户,寓意着“糊窗户,换吉祥”。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一些人家会选择剪出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因此“糊窗”也被称为“贴窗花”。这个活动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进行。 

      

       “腊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腊”是一种处理肉类食物的方法,指的是将肉类用盐或酱腌渍后,再放在通风处风干。早在《周礼》、《周易》中就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每年农历的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个时期的天气少雨干燥,风量大,是制作腊味的最佳时期。在腊月即将过去、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们会制作各种年肴,其中就包括各种腊味。

       

       “趁墟”这个词汇在南方地区通常被称为“趁虚”,而在北方则被称作“赶集”。墟市,也被称作“墟场”,是古代的一种贸易场所。通常在中午时分,人们会聚集在墟市上进行各种交易,包括购买、交换等。墟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人们在这里购买日常用品,包括吃的、用的等等。除了自己种植或生产的物品外,其他物品只能等到墟市开放时才能购买或交换。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