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拜访老人、赏秋、感恩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重阳节这个节日了。而到了唐代以后,重阳节更是成为了全民性的节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描写重阳节的诗篇。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选择登高远眺,观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此外,人们还会拜访老人、赏菊等,表达对老人的关爱和敬意。同时,也会进行一些祈福、祭祖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敬老爱老的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代表着长久、长寿的意思。因此,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选择这个日子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和关爱。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1、晒秋
中国南方的一些山区村落还保留着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习俗,称为“晒秋”。在秋天,当农作物成熟收获后,村民们会把家里的粮食和农作物拿出来晾晒。这种晾晒方式非常独特,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农作物摆放在房屋的前后和窗台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为画家和摄影家们的创作素材,也被塑造成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享宴祈寿
享宴祈寿是这一天的重要习俗之一。在古代,这个习俗广泛流传于各地,并被记录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例如,汉代的《西京杂记》描述了九月九日佩带茱萸、食用蓬饵、饮用菊花酒,据说可以令人长寿。另外,《荆楚岁时记》也提到九月九日是四民在野外举行野宴的日子。
重阳节的大型饮宴活动,最初是由庆丰收祭祀宴饮演变而来,后来在祭天祭祖的传统上增加了求长寿和饮宴的元素,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至今,摆敬老宴、饮宴祈寿的风俗仍然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3、放纸鸢
在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放纸鸢。这个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甚至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活动。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放纸鸢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选择在重阳节放纸鸢,除了因为此时天气晴朗,风力适中,适合放风筝之外,还有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如果纸鸢飞得高且远,那么晦气也会随之高飞远离。有些人甚至会故意弄断风筝线,让风筝消失在云天之外,以彻底摆脱晦气。另一种说法是,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如果纸鸢飞得越好,那么福气就会更浓。因此,放纸鸢的人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它,因为一旦丝线断了,那么“吉祥”和“福气”就会飘向远方。
4、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在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这种风俗的由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登高风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山岳的崇拜。在古代,人们认为山岳是神圣的存在,能够通达天神,因此通过登山来祈求福祉和保佑。西汉戴圣的《礼记·祭法》中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表明古人对山岳充满敬畏和崇拜。
其次,登高风俗也与气候有关。重阳节当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因此,民间争相趋之,认为登高可以吸收清气,排出浊气,带来健康和好运。
最后,重阳节登高与道教的九月初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人们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选择在这一天登高,意图能够像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这种对升天的渴望溯其源头是对长寿的一种企盼。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上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与道教九月初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因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先民们就选择九月初九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这种对升天的渴望,溯其源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
5、吃重阳糕
根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为花糕、菊糕、五色糕,其制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相对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亮时,人们会将片糕搭在子女的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正是古人九月制作糕的本意。对于讲究的重阳糕,要制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含义。有的地方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当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6、赏菊
赏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习俗。菊花因其多彩的颜色和在寒冷季节盛开的特性,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是一种以赞美和欣赏菊花为特色的文化活动。
从三国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在重阳节时会聚在一起,饮酒、赏菊、赋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尚。在中国古代的习俗中,菊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因此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们赞美凌霜不屈的象征。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在户外举行赏菊活动,欣赏菊花的美丽和独特的形态。此外,还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音乐会等,以展示菊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7、辞青
古人将重阳节与上巳节(或清明节)视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而重阳节则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因此,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登高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因此成为了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重阳节的仪式感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在秋天这个季节,万物开始凋零,人们也会感受到生命的流逝。
8、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药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菊花含有养生成分,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因此,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具有明目醒脑、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汉代时期,已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到了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当时盛行的健身饮料。
9、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其香味浓烈,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在古代,人们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也被称为“辟邪翁”。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唐代以来就普遍流行的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采摘一些茱萸的枝叶,将其插在帽子上或身上佩戴,以祈求健康、驱邪避灾。同时,还会用茱萸泡水饮用,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此外,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头上插上菊花以表达对长寿的祈愿。
插茱萸等古俗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重阳节正值秋季,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人们通过插茱萸等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使其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