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和天中节等,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享受美食等各种民俗活动。端午节的起源与自然天象有关,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的。在仲夏的端午,代表着龙的七宿飞升到正南中央,这是全年最“中正”的位置,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所描述的那样:“飞龙在天”。因此,端午被视为“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其中,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国,也在汉字文化圈的许多国家流行。这个节日的起源与自然天象有关,也与人文哲学、古老星象文化等方面内容有关。它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此外,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的习俗逐渐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包括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等。各地的习俗内容或细节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都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端阳节
端阳节之所以被称为“端阳”,是因为古人使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根据干支历,第五个月被称为“午月”,而午日又被称为“阳辰”,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人对阴阳平衡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这个节日的特色和传统。
2、天中节
仲夏端午时,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这正是全年最“正”且最“中”的位置。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端午节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也是一年中最正中的。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天中节”。这个名称强调了端午节的特殊天文意义,以及它与太阳和天空位置的关联。
3、重午节
重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与上古干支纪元法有关。在这个系统中,天干地支被用作载体,并且通用天干地支来纪元。端午的日期是干支历的午月午日。在干支历中,正月建寅,因此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就被称为重午,寓意为“中正”。到了汉代,由于南北统一和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人们过节,便将每年的端午节定为阴历五月初五。这个日期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个传统在民间得以保留和传承。同时,这也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4、龙舟节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龙舟竞渡,这个古老而富有激情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祖祭祀活动。古代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视自己为“龙子”,为了表达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他们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形成了两个最主要的传统习俗——吃粽子和竞渡。
粽子,是他们向龙神献祭的食物,象征着对龙神的敬仰和感恩。而竞渡,则更是寓意深远。他们使用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进行竞渡游戏,这不仅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象征,也是对龙祖的一种祭祀方式。鼓声的激励中,他们划动龙舟,激起层层水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集体的力量。这种活动形式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团结精神和对龙祖的虔诚敬仰,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5、草药节
草药节,又称为端午日草药节,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由来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关。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采集各种草药,这些草药具有强烈的药性和特殊的疗效,如治疗皮肤病、去邪气等。由于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和有效,因此得名草药节。
6、龙节
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在古代,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因此端午节在当时被认为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时,“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此时龙气(阳气)旺盛。然而,根据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因此“上九”(乾卦第六爻)呈现“亢龙有悔”的状态。从卦辞来看,“上九”是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然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正值“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象征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因此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上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述。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不仅感受到龙的气魄和力量,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幻。
7、浴兰节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民间有着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这也是浴兰节的由来之一。在汉代,《大戴礼》中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兰草煮成的汤水来洗澡,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8、菖蒲节
菖蒲节和艾节是古人认为可以辟邪的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期间的特定庆祝方式。由于菖蒲和艾草被认为具有辟邪作用,而端午节又是在阳气旺盛的时期,此时菖蒲和艾草长势茂盛,因此每年端午,人们会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以辟阴邪。菖蒲节和艾节的庆祝习俗与端午节紧密相连。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采摘菖蒲和艾草,并将其挂在门上或窗上,以驱赶邪恶和带来好运。此外,人们还会用菖蒲和艾草煮水,用来沐浴或涂抹在身上,以保健和治疗疾病。
9、躲午节
躲午节是古时南北风俗各异的一种节日,也称为“躲午”、“躲端五”,是指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会将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在古代,五月被中原地区称为“恶月”,因为五月被认为是“毒月”、“不祥之月”,有很多禁忌和讲究。在这个月份,人们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辟邪驱灾,例如在端午节挂艾叶、菖蒲等植物,以及给孩子穿五色丝线等。在躲午节这一天,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免邪恶力量的侵害。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被认为是一种保护孩子健康和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