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又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天干由十个字符组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则由十二个字符组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两者按照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形成了独特的干支纪法。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天干和地支的配合是按照阴阳的顺序进行的。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这种配合方式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结构,使得干支纪年法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可以用来记录和表达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这种干支纪法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天文观测、历史记录、文学作品等等。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在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以表达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因此设立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转。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
总之,干支纪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