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时期历经汉唐盛世,太一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民族精神和灵魂所在,这一文明现象完全来源于自然,是上古先民在探求自然规律、寻求宇宙真理、追求天人合一过程形成的。基于这一文化体系又衍生出道、儒、墨、法、名等诸子百家,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礼法制度和行为准则,从敬天、顺天、效天、祭天到占天数、卜天意、应天时、觅天机都是历代帝王必做的功课。为了能够得到天国领导人天帝太一的最高指示,一部完整对应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运行轨迹的《太一神数》绝世之作横空出世了,做为天国行为准则手册,专为人间帝王量身打造,可指导其成就霸业、治国安邦、趋吉避凶,所以又被称为"帝王之术"。正因为其应用的权威性、局限性和机密性,所以历朝历代一直藏匿于皇宫密室之中,从未公诸于市,了解其使用方法的人少之又少、微乎其微,于是就被蒙上了厚厚的神秘色彩,后世的人只能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看到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南齐书•本纪第一•高帝纪》中的一段史臣回皇帝的话:"案《太一九宫占》推汉高五年,太一在四宫,主人与客俱得吉,计先举事者胜,是岁高祖破楚。晋元兴二年,太一在七宫,太一为帝,天目为辅佐,迫胁太一,是年安帝为桓玄所逼出宫。大将在一宫,参相在三宫,格太一。经言,格者,已立政事,上下格之,不利有为,安居之世,不利举动。元兴三年,太一在七宫,宋武破桓玄。元嘉元年,太一在六宫,不利有为,徐、傅皮营阳王。七年,太一在八宫,关囚恶岁,大小将皆不得立,其年到彦之北伐,初胜后败,客主俱不利。十八年,太一在二宫,客主俱不利,是岁氏杨难当寇梁、益,来年仇池破。十九年,大小将皆见关不立,凶,其年裴伐仇池,克百顷,明年失之。泰始元年,太一在二宫,为大小将奄击之,其年景和皮。二年,太一在三宫,不利先起,主人胜,其年晋安王子勋反。元徽二年,太一在六宫,先起败,是岁桂阳王休范反,并伏诛。四年,太一在七宫,先起者客,西北走,其年建平王景素败。升明元年,太一在七宫,不利为客,安居之世,举事为主人,应发为客,袁粲、沈攸之等反,伏诛。是岁太一在杜门,临八宫,宋帝禅位,不利为客,安居之世,举事为主人,禅代之应也。还有著名的《三国演义》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的描写:却说法正与那人相见,各抚掌而笑。庞统问之。正曰:"此公乃广汉人,姓彭,名羕,字永言,蜀中豪杰也。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髡钳为徒隶,因此短发。"统乃以宾礼待之,问从何而来。義日:“吾特来救汝数万人性命,见刘将军方可说。"法正忙报玄德。玄德亲自谒见,请问其故。曰:"将军有多少军马在前寨?〞玄德实告:“有魏延、黄忠在彼。羕曰:“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紧靠涪江,若决动江水,前后以兵塞之,一人无可逃也。玄德大悟。彭羕曰:"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玄德即拜彭为幕宾,使人密报魏延、黄忠,教朝暮用心巡警,以防决水。黄忠、魏延商议:二人各轮一日;如遇敌军到来,互相通报。却说冷苞见当夜风兩大作,引了五千军,径循江边而进,安排决江。只听得后面喊声乱起,泠苞知有准备,急急回军。前面魏延引军赶来,川兵自相践踏。冷苞正奔走间,撞着魏延。交马不数合,被魏延活捉去了。比及吴兰、雷铜来接应时,又被黄忠一军杀退。魏延解冷苞到涪关。玄德责之曰:"吾以仁义相待,放汝回去,何敢背我!今次难饶!“将冷苞推出斩之,重赏魏延。玄德设宴管待彭羕。忽报:荆州诸葛亮军师特遣马良奉书至此。玄德召入问之。马良礼毕曰:"荆州平安,不劳主公忧念。"遂呈上军师书信。玄德拆书观之,略云: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玄德看了书,便教马良先回。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冷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玄德见庞统再三催促,乃引军前进。黄忠同魏延接入寨去。庞统问法正曰:"前至雒城,有多少路?〞法正画地作图。玄德取张松所遗图本对之,并无差错。法正言:“山北有条大路,正取雒城东门;山南有条小路,却取雒城西门:两条路皆可进兵。〞庞统谓玄德曰:"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并到雒城取齐。"玄德曰:"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曰:"大路必有军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玄德日曰:"军师不可。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庞统曰:"壮土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玄德曰:"吾所疑者,孔明之书也。军师还守涪关,如何?"庞统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当日传下号令,军士五更造饭,平明上马。黄忠、魏延领军先行。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曰:"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曰:"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庞统谢曰:"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遂各上马取路而进。玄德见庞统去了,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却说雒城中吴懿、刘听知折了冷苞,遂与众商议。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未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土,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日:
古岘相连紫翠堆,
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
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
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夭狗流星坠,
不使将军衣锦回。
先是东南有童谣云:
一凤并一龙,
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
凤死落坡东。
风送雨,
雨随风,
隆汉兴时蜀道通,
蜀道通时只有龙。
当日张任射死庞统,汉军拥塞,进退不得,死者大半。前军飞报魏延。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厮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阜处用强弓硬弩射来。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曰:"不如杀奔雒城下,取大路而进。"延从其言,当先开路,杀奔雒城来。尘埃起处,前面一军杀至,乃雒城守将吴兰、雷铜也。后面张任引兵追来,前后夹攻,把魏延围在垓心。魏延死战不能得脱。但见吴兰、雷铜后军自乱,二将急回马去救。魏延乘势赶去,当先一将,舞刀拍马,大叫:“文长,吾特来救汝!“视之,乃老将黄忠也。两下夹攻,杀败吴、雷二将,直冲至雒城之下。刘引兵杀出,却得玄德在后挡住接应。黄忠、魏延翻身便回。玄德军马比及奔到寨中,张任军马又从小路里截出。刘、昊兰、雷铜当先赶来。玄德守不住二寨,且战且走,奔回涪关。蜀兵得胜。迤逦追赶,玄德人困马乏,那里有心厮杀,且只顾奔走。将近涪关,张任一军追赶至紧。幸得左边刘封,右边关平,二将领三万生力军截出,杀退张任。还赶二十里,夺回战马极多。玄德一行军马,再入涪关,问庞统消息。有落凤坡逃得性命的军士,报说:“军师连人带马,被乱箭射死于坡前。"玄德闻言,望西痛哭不已,遥为招魂设祭。诸将皆哭。黄忠曰:"今番折了庞统军师,张任必然来攻打涪关,如之奈何?不若差人往荆州,请诸葛军师来商议收川之计。"正说之间,人报张任引军直临城下搦战。黄忠、魏延皆要出战。玄德曰:"税气新挫,宜坚守以待军师来到。"黄忠、魏延领命,只道守城池。玄德写一封书,教关平分付:"你与我往荆州请军师去。“关平领了书,星夜往荆州来。玄德自守涪关,并不出战。却说孔明在荆州,当时七夕佳节,大会众官夜宴,共说收川之事,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众官慌问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谁想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言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末信其言。孔明曰:"数日之内,必有消息。"是夕酒不尽欢而散。数日之后,孔明与云长等正坐间,人报关平到。众官皆惊。关平入,呈上玄德书信。孔明视之,内言:"本年七月初七日,庞军师被张任在落凤坡前箭射身故。"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先拨精兵一万,教张飞部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又拨一枝兵,教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从《三国演义》这一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懂得《太一神数》的,而庞统则是对其一知半解,因为一时求功心切而没有听从诸葛亮和刘备的劝告,最终在落凤坡丢了性命。在《四库全书》和《新唐书》中也找到一些《太一神数》的相关著作,例如《太一金镜式经》,但是这些书的内容也只是冰山一角,根本无法起出太一时局的盘式,更别说计算星际运行轨迹了。而且由于历代多次的战乱变迁,传抄的版本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早已失去了先秦时期版本的原貌,以至于传到北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偏差,使整个太一文化的传承都受到了重大打击。由于唐朝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使得《太一神数》真本流落到民间,而皇帝手中得到的版本在太一纪历法上出现了误差,所以在建朝初期治国方略上错误地采用了"重文抑武"的"文官制度",使得国家整体武力水平下降,而且由于计算出错误的天积时数使得太一局的主客算也出现了问题,这样就造成对敌我形式的错误预判,最终对辽对金的战争中屡屡落败。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之前宋辽之间已经经历了二十五的战斗,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宋真宗彻底被辽国的气势吓怕了,还没开战就想南逃,多亏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国见事不妙,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议和,宋真宗当然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宋国本来打了胜仗,却答应每年送给辽国10万两银子。这次事件,历史上称“澶渊之盟〞,这个和约无论宋国皇帝还是对宋朝人民都是一次耻辱,所以也叫"澶渊之辱〞。为了掩盖这一次羞辱,在王钦若的主持下,伪造了一封天书,在天书上说,他做了个神奇的梦,梦见有人传下玉皇的命令,说让他签订澶渊之盟其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顺着这封天书的主旨,宋真宗就把玉皇奉成了国家奉祀对象,开始尊为至高的大帝。到了宋徽宗的时候,他直接把玉皇和昊天二合一,促成了道教信仰和国家信仰的融合,人为地将其吹捧成至高无上的神——玉皇大帝,并且上行下效,道教也逐渐兴起以玉皇大帝为天帝的典籍传说。宋代以后,各朝各代的帝王为了宣扬皇权统治为天命所归也极力推崇玉皇大帝,政权与神权的结合之下,导致上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信仰崇拜的自然至高之神——东皇太一逐渐走向没落,流传千古的太一文化也由于宋真宗这一愚蠢的行为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最终沉溺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在南宋被蒙古大军的铁骑灭掉之后,民间流传了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
《太一神数》的确在蹱迹相接的朝代更迭中,历尽沧桑沉浮,几近消逝于世间,所幸的是在中华大地上竟然还有一脉代代相传,默默地保留着太一文化的全貌,历尽艰辛使其流传至今,这就是【文忠三式太一神数】。她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她是华夏远古文明的倩影,她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奇迹。